开云官网登录平台

专题系列报道

点击次数:1286   更新时间:2024-07-04 07:59:23  来源:开云官网登录平台关闭分    享:

  从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报告会”获悉: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选择的是农业竞争性发展的策略,把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扩大出口的重点,加以积极扶持;完善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等具体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中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致辞时说,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不仅必然的联系到农民的增收,而且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也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农业部针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和将要面临出口难度加大的问题,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思路:一是充分的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二是充分的发挥政府法规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积极为农产品出口公司可以提供信息、培训咨询及相关服务,建立中国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便利中国农产品出口;三是充分的发挥企业的自主作用,在政府协调资助农产品出口公司进行很多类型的促销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四是充分的发挥农民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改变行业协会的性质,加强政府、企业、生产者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协调,积极为农产品出口服务。

  据了解,报告会邀请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质检总局、农业贸促中心、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英国农业食品联合会、美中自由贸易促进会、山东省农业厅的领导、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经验,探索强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管理的突破口;还诚邀了匈牙利、拉脱维亚、突尼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古巴、摩洛哥、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和塞拉利昂等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美国开怀公司,东盟驻华机构也发布了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农业信息。为期一天的报告会荟萃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交锋各家观点,为农业企业拓宽思路、增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瞻视野,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一)招展工作情况。本届农交会共有946家境内企业(第一届500家、第二届846家)报名。其中,除国家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获得“三项”认证企业、大中型出口企业和优秀农资、水产、农机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外,还有32家科研院(所)、校。经审核筛选后实际进场参加展示展销的企业为636家,比上届增加86家。有意大利、瑞士、越南、日本、法国、以色列、加拿大、美国、沙特阿拉伯、西班牙、乌克兰、新西兰、英国、爱尔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台湾、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报名参展,比上届多6个国家和地区(香港)。

  (二)招商工作情况。目前,国内有沃尔玛、家乐福、京客隆、万客隆、华普等大型连锁超市表示将到会采购。此外,一些国内农产品贸易公司、进出口公司、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大型农产品加工公司、国有粮库、军需等单位也将到会参观融洽地谈。国际方面, 3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家采购商将前来参观融洽地谈。预计前来展会参观和洽谈的采购商总数将达10000多人。

  农业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两年多来,在指导地方编制相关规划、完善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开发推广力度,加强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等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产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04年底,水稻优势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播种总面积的86.1%;冀、鲁、豫小麦面积占全国的45%;东北玉米优势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播种总面积的33.3%;西北黄土高原和渤海湾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80%以上。河南省3000亩以上成方连片种植的优质小麦达1860万亩,占全省优质小麦总面积的65.5%,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以豫东、豫南为主的优质高蛋白玉米,以豫东、豫南、豫北为主的优质棉花三大生产基地。黑龙江省71%的玉米播种面积集中在不足20%的县域内,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格局。中原、东北牛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6%;西北、西南、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四个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 81%;东北、华北和京津沪牛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 57%;东南沿海、黄渤海及长江中下游水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 98%,其中鳗鲡、对虾、罗非鱼、河蟹等六大优势水产品出口额约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50%。

  二是优质专用农产品规模逐步扩大。优质稻面积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9%;超级稻面积4800多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11%;优质专用小麦 1.43 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 31%;优质专用大豆7210万亩,占大豆总面积的50.2%;“双低”油菜籽8230万亩,占油菜籽总面积的75.5%;“双高”甘蔗品种在广西、云南、广东等优势区域推广率已达 80%以上;优新苹果品种已占栽培总面积的75%以上;抗虫棉面积达到5100万亩,约占棉花总面积的60%;高品质棉花面积2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50多万亩。

  三是优势产区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逐步向优势区域转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了优势农产品生产,增加了当地农户收入。初步统计,2004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发展到4.32亿亩,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订单面积2.6亿亩。全年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848.8万吨,成交额98亿元。湖南省依托60余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稳步推进产业带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基地面积超过300万亩,订单收购面积达1600多万亩,全省35个基地县优质稻米订单面积比上年增长70%。雀巢、娃哈哈、伊利等乳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黑龙江省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带动全省奶牛存栏达136万头,比去年增长19.1%,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70元,同比增加20元。

  四是优势产区农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目前我国苹果已出口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陕西、山东两省鲜苹果出口量占全国苹果出口总量的80%。陕西省苹果优果率超过50%。对日鳗鲡出口量已连续多年占据日本90%以上的鳗鲡进口市场,对美罗非鱼出口量占据美国60%的罗非鱼进口市场。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方规划品种贪多求全,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比较优势;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利益联接不够紧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尚未建成;支持产业带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资产金额的投入不能够满足发展需要等。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应逐步加强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指导各地进一步完成省级规划编制工作,细化分品种规划,强化市、县级规划的编制,形成横向布局清晰,上下有机衔接的省级规划体系。认真研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总结推广各地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出政策措施,促进规划的实施。

  二是加快建立有效的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在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做法的同时,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停地改进革新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探索建立契约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积极争取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投资,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相关项目与投资向优势产区倾斜。在逐步扩大宣传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地方政府投资和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带建设,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新格局。

  四是继续加强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核心农产品、加强技术攻关力度。改革技术推广体制,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重视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加快先进适用成套技术的推广,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强化产业带建设的技术支撑。区别不一样的区域特点,在进一步细化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明确建设重点,分期分批开展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等体系建设,逐步的提升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服务保障水平。

  从总体看,我国农产品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价格、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指数等指标综合分析,90年代中期以来农产品竞争力整体呈现出减弱的趋势。

  由于受自然资源、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粮、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价格不具备优势,专用性不强,品种多而杂,不能够满足大规模加工公司和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我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包括劳动密集型的园艺产品、水产品和部分畜产品,这一些产品表现出较高的价格竞争力,具有绝对的价格上的优势,研究表明,我国这一些产品的国内批发价一般均比离岸价要低,这表明我国这一些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在质量、加工水平、药物残留等方面存在质量问题。

  在水果蔬菜产品方面,主要是外在形态、口感和农药残留方面的问题;在畜产品方面,主要是疫病、饲养方式、屠宰设备、动物药物使用等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在水产品方面,主要是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由于这样一些方面的原因,这一些产品的出口受到了限制,所具有的价格上的优势没有能获得发挥。

  同时,部分农产品加工公司的信誉竞争力较差,加工规模小,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诚信行为相对不高。

  近几年,随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是通过“两减免、三补贴”政策,降低农民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二是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结构;三是通过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四是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通过加强动植物疫病控制,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其中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竞争力提高较快。同时,作为一个世界农业生产大国,我们仍需经过艰苦努力,进一步将农产品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入世三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从产品构成上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以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粮食和食用油籽等为主,其中,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畜产品呈现上升趋势;粮食呈现下降趋势;食用油籽总体上比较平稳。

  水产品出口三年来出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在18.69%,其中2003年较2002年增长16.97%;2004年较2003年增长26.99%。

  在出口品种上以鲜冷冻鱼、加工鱼类、对虾、活鱼和鱿鱼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水产养殖产品在我国水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淡水、半咸水和海水养殖种类均有出口主打品种。

  近三年来,蔬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出口额2003年较2002年增长16.52%;2004年较2003年增长23.73%;年平均增长为17.60%。

  从产品类别来看,加工保藏蔬菜占比例最高,一般在42%左右,鲜冷冻蔬菜约在38%左右,干蔬菜比例约占20%左右。从具体产品来看,鲜或冷藏的大蒜、番茄酱罐头、蘑菇罐头、芦笋罐头、干香菇等是蔬菜出口的主打品种。

  三年来,我国水果出口持续增长,2003年比2002年增长39.63%,2004年较2003年增长20.08%,年平均增长率为27.84%。

  我国水果产品出口主要以温带品种为主,苹果、桃、梨、柑桔和草莓是当家品种。其中鲜冷冻水果占水果出口额的37%左右,主打产品是苹果、柑桔和草莓;其次是水果罐头,约占24%,主打品种是柑桔属罐头、桃罐头、菠萝罐头、梨罐头和荔枝罐头等;第三是水果汁,约占21%,这类产品中出口最多的是苹果汁。

  坚果产品三年来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03年较2002年增长16.09%,2004年较2003年增长25.13%,三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14%。我国坚果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板栗和核桃,其中板栗约占坚果出口的21%左右,核桃出口约占11%左右。

  畜产品出口近年来一直在低谷徘徊,但总体上仍呈现上升趋势。除2002年出口呈负增长外,2003年和2004年均有恢复性增长,三年年平均增长率6.53%。从产品构成上来看,家禽产品、生猪产品、羽毛、天然蜂蜜及王浆、动物毛、牛产品等是畜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别。其中生猪三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28%。2004年,生猪产品已经取代家禽产品成为我国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品种。

  我国粮食出口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三大类产品为主。其中,玉米在我国出口粮食总量中所占份额三年平均约为67%,大米平均约为14%,小麦平均约为10%。

  我国食用油籽的出口三年来保持了年均12.16%的增长,主要品种是花生、大豆、芝麻和葵花籽,其中花生出口所占比例最大,出口额约占食用油籽出口额的70%;其次是大豆,约占15%;第三是芝麻,约占9%,第四是葵花子,约占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有力地配合了我国整体外交工作,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双边合作持续扩大,多边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日趋活跃。

  双边合作持续扩大。2001年以来,我国与印度尼西亚、阿曼、南非、巴西、斐济、希腊和美国等19个国家签署了26个双边农业或渔业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建立了15个双边农业或渔业合作联委会或工作组。我们利用双边合作平台,积极开展高级别互访和定期磋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容,巩固和扩大了双边农业经贸合作关系。

  多边合作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在联合国粮农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其他多边组织涉农事务的参与力度也不断扩大。我们利用这些多边舞台,积极参与各类农业国际协定、公约和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切实维护了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区域合作日趋活跃。近年来,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亚欧会议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都把农业列为重点合作领域。我们积极参与上述机制下的农业合作,努力推动区域自由贸易进程,为营造周边和平国际环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业利用外资工作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继续取得较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仅国际粮农机构、多边金融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等向我国提供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达到50多个,协议金额2亿多美元。项目区覆盖了山西、内蒙古、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等23个省、市、区。利用这些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建设的一大批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产生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应。

  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统计,2001至2003年,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近3000个,协议金额约57亿美元,年均约19亿美元,比前20年年均协议利用外资金额增长近一倍。而且,随着我国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农业领域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我国已同世界140多个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科学技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已涵盖了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资源收集与评价、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动物饲料、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科技人员的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通过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等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和“948”等项目的实施,我国引进了一大批优良的动植物品种资源、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

  近几年来,农业“走出去”已成为农业国际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有1000多艘远洋渔船在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摩洛哥、印度尼西亚、缅甸、斐济和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三大洋的公海进行远洋捕捞,年捕捞量100多万吨。我国在俄罗斯、中亚有关国家相继建立了大豆、玉米等种植业基地,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橡胶、热带水果、剑麻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近几年,我国利用援外资金和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资金,建立了中国-菲律宾农业技术中心,并正在积极实施柬埔寨种猪示范场、老挝农村户用沼气示范、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技术示范、缅甸橡胶苗木生产、俄罗斯农业技术示范、委内瑞拉剑麻种植加工示范等一批境外农业技术示范项目。这些项目正成为对外展示我先进实用技术、中小型农机具和加工设施的重要窗口及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的重要阵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在多边框架下积极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全面阐述我对新一轮农业谈判的立场,努力争取新成员特殊待遇和发展中成员特殊差别待遇,保障我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确主张。我们还积极参加其它国际农业协定、公约和标准的制订、修改,维护了我国权益;在双边框架下,我们加强了与主要贸易国的磋商和协调力度;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我们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围绕推动农产品出口方面积极开展有关工作。近年来,部分省市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全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244.8万吨,禽蛋2723.7万吨,奶类2368.4万吨,绵羊毛37.4万吨。到2004年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2004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6.0千克、21.1千克和18.3千克,分别比1980年增加42.9千克、18.5千克和16.9千克,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畜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以下几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几年,猪肉和禽蛋的增速放慢,牛羊肉和奶类的增速则保持较高水平。1998-2004年,猪肉和禽蛋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已由1980-1998年的7.1%和12.1%下降到3.2%和5.1%,而牛肉、羊肉和牛奶产量的年均增速则分别达到5.9%、9.3%和22.7%;2004年生猪、肉牛、肉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132.6%、37.3%和83.2%。1980年至2004年的24年间,我国肉类生产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2004年我国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94.1%下降到64.9%,禽肉的比重由5.1%上升到18.7%,牛羊肉的比重由5.6%上升到14.8%。

  (二)畜禽饲养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场)达143.7万个,出栏生猪2.34亿头,占全国出栏生猪总数的37.9%;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场)达43.14万个,出栏肉鸡41.2亿只,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45.5%;存栏500只以上蛋鸡饲养户(场)达75万个,鸡蛋产量达1444.3万吨,占全国鸡蛋总产量的53%;出栏10头以上肉牛的饲养户(场)共有41.2万个,出栏肉牛1522.7万头,占全国肉牛出栏总数的35.4%;出栏30只以上肉羊的场户数达176.5万个,出栏肉羊1.25亿只,占全国肉羊出栏总数的44.1%;饲养5头以上奶牛的场户数有33.1万个,牛奶产量达1364.3万吨,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60.4%。全国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大约占到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0%以上,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三)区域化生产更加清晰,比较优势逐步显现。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作为我国生猪产业带,2004年生猪存栏3.08亿头,出栏4.03亿头,猪肉产量3016.5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3.9%、65.2%和64.2%。肉牛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8个省区,2004年产业带的牛肉产量达414.1万吨,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61.3%。肉羊产业带分布在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18省(市、区),2004年产业带的羊肉产量达342.2万吨,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85.7%。奶牛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大中城市郊区,2004年,主产区7省(市、区)奶牛存栏588.1万头,牛奶产量达1349.4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3.1%和59.7%。家禽产业带包括肉鸡产业带、蛋鸡产业带和水禽产业带。肉鸡产业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省区,2004年,6个省家禽出栏48.3亿只,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53.3%;禽蛋产业带主要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辽宁、安徽和四川7省区,7省区的禽蛋产量达1748.8万吨,占全国禽蛋产量的64.2%。

  (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农区适度规模饲养快速发展,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圈养和轮牧养殖方式逐步推广。2004年,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达4万多个。全国已有2000多万头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带动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涌现了一大批畜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五)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竞争能力稳步增强。入世以来,随着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关税的不断下降,我国畜产品的贸易量逐年增长。2004年我国畜产品出口总额60.5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3.1%;进口额为65.3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0.5%。在畜产品贸易中,活畜禽(除奶牛)、肉类产品、禽蛋和蜂产品为贸易顺差;奶类制品、羊毛和生皮类为贸易逆差,其中生皮类贸易逆差最大为13.8亿美元。畜产品特别是肉类产品,是我国畜产品出口的优势产品,一些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依托成本和价格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业绩。

  (六)畜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相关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据调查,在我国一些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50%左右,畜牧业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饲料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兽药(添加剂)、食品、制革、毛纺、畜牧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统计,全日和部分时间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2004年我国畜牧业生产总值为12173.8亿元,而其所带动的饲料、畜产品加工、兽药等相关产业的产值超过6000亿元,畜牧业的发展对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村还涌现出了许多以畜禽专业化养殖为主的小康户和小康村,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饲料工业是在改革开放中起步、发展和壮大的,是在亲切关怀下发展起来的。1982年10月,小平指出:“要搞饲料工业,这也是一个行业。”1983年1月,小平再次指出:“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工厂,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这是个很大的行业。”20多年过去了,我们高兴地看到,小平倡导的目标已经实现。2004年,年产万吨以上的大规模饲料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361家,饲料加工业产值2428亿元,年产工业饲料966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5%,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饲料工业发展近百年的历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支撑了养殖业的发展。畜牧业和养殖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饲料工业功不可没。1980-2004年,我国在粮食生产年递增率仅为1.6%的情况下,实现了肉类年递增率7.8%、蛋类10.3%、养殖水产品14.1%的快速增长。1980年以来,世界肉类增量的50%、禽蛋增量的70%和养殖水产品增量的90%来自我国。同期,我国工业饲料产品年递增速度保持在20.5%,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是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品种之一,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玉米总产量的70%以上用作饲料加工原料。随着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4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5446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27.5%,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谷物播种面积的32.1%和总产量的31.7%。我国饲料粮消费总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5%上升到2004年的39%。

  (三)推进了养殖业规模化经营。我国饲料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向畜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国家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约有1/7是饲料企业。“龙头企业+农户”营销模式的推行,增强了养殖户扩大规模的信心和保证。饲料企业营销人员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中,积极推广养殖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促进了我国养殖小区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专家测算,推广使用1吨配合饲料可为养殖业增收200元。2004年全国推广配合饲料一项即可为养殖业增加收入140亿元。饲料产品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40%。仅饲料转化率从过去的4:1提高到目前的2.6:1一项,就使我国的饲料粮减少消耗10143万吨,相当于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1.6%。饲料科技水平的提高,使有限的粮食资源生产出了更多的畜禽渔产品,农民来自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收入逐年增加。

  (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带动饲料机械制造业。我国已能够自行生产大型饲料成套设备。2003年生产成套机组3400套,生产单机20034台。小型机械设备已出口到非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国。二是带动医药工业。我国饲料级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氯化胆碱等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还可大量出口。三是带动地矿与化工业。我国饲料级磷酸氢钙、硫酸铜、硫酸锌等饲料添加剂产品迅速增加,生产能力已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四是带动发酵业。国产赖氨酸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量增加。2004年,国产赖氨酸产量达17.1万吨,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摆脱了长期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局面。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除国家给予的免征饲料产品增值税等优惠税收政策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饲料工业的一系列方针,坚持饲料工业“大家办”,实行投资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关键技术产业化、企业发展集团化、行业管理规范化,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饲料工业领域竞相迸发,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我国饲料工业已初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包括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饲料机械、饲料加工、饲料监测和科技教育等综合配套的独立产业体系。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大力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治草,科技兴草,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草原法规政策不断完善。1985年国家颁布了《草原法》,2002年12月又进行了修订。草原法的实施和完善,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步入法制化轨道,逐步扭转“草原无法、破坏无罪”的局面。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草原法制建设。2002年9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政策。

  (二)草原家庭承包制稳步推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牧区逐步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草原公有、分户承包、家畜户有户养,明确了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的责、权、利,初步解决了草原“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牧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目前,全国草原承包面积已达到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

  (三)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2000~2004年,国家共投入资金7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4年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13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1300万公顷,草原围栏3000万公顷,种子田面积45万公顷,生产草种11万吨,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2005年计划投入约40亿元,预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1300万公顷,草原改良1400万公顷,草原围栏3300万公顷,草种子田面积和种子产量预计与2004年相当。通过保护建设,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种草养畜热情高涨,农牧民以草定畜、科学养畜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草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草原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在牧草新品种选育、草原资源监测、病虫鼠害防治、人工种草、草原改良以及草产品生产加工、家畜饲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日益完善,并在生产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泛开展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步。

  (五)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各地积极引导,以草原围栏、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科学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不少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各地坚持科技兴草兴牧,大力推广先进的饲草料种植和饲养管理技术,改良草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进入新世纪,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全球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在全党全国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也步入新阶段,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我国农业科研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大批新成果并加快示范应用。以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杂交大豆和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成功选育了28个超级稻新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800公斤,育成亩产600公斤的超级小麦品种。猪、牛、羊克隆技术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已经开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标志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整体研发水平已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

  以五大粮油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为代表的农业技术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遗传育种平台,为未来10-20年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奠定了雄厚的材料基础;以柑桔和甘蔗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优异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与推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动参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等全球性的重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着我国农业科技主体融入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主流,构建起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学科发展的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方法,促进了我国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理论基础的形成。

  粮食增产增效技术、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商业化技术、农村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技术等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的快速推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新型技术推广机制,使新技术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农民手中,农民增产增收得实惠,受到了全国广大农民的衷心欢迎。

  展望“十一五”,随着农业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科技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农业科技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科技工作将继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农业“三增”为己任,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不断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机制,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作用,建立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去年以来,我们的工作着力点放在提高主要制约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上。在认真总结去年四大粮食作物科技提升行动的做法、运行机制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专门召开两次常务会议,研究提出了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的构想,制定出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工作思路、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责和技术上的首席专家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的遴选、项目资金的使用办法等。今年初,在全国100个县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科技入户工程”)试点。

  目前科技入户工作进展顺利,仅就试点县实施的情况来看,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据20个收获冬小麦试点县数据显示,示范户平均单产399.1公斤,比非示范户的357.8公斤增产41.3公斤,增幅11.5%;与前三年各县平均单产相比,增幅达到21.3%。水稻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27元左右。玉米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38元左右。大豆单产提高11%以上,每亩节本23元左右。

  与此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中解决“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科技入户工程进展有序。据统计,除了我部确定建设的全国100个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外,31个省(市、区)还结合实际,整合6000多万元的各类资金推进建设了132个省级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各省和试点县都成立了工作机构,形成了部、省和试点县上下联动的行政工作体系;部、省、县三级都组建了专家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奶牛、生猪、农机、渔业8个行业落实了行业技术指导方案,形成了由专家和技术指导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工作网络。上下联动、行政技术互动的工作体系渐趋成熟。

  二是建立了竞争激励与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技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按照农户自愿,民主推荐,公示公告的程序,遴选了91871个科技示范户;面向社会招标和招聘,筛选确定了108个技术指导单位和4744名技术指导员。对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实行了合同化管理。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建立了经常性互动机制。技术指导员按要求到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200多万次。试点县、乡(镇)、村、户的技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服务。我部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成员巡回了所有试点县,与省、县专家开展了200多次现场技术培训。各地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培训技术指导员和农民超过1500万人次。各地组织了15万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发放资料超过2000万份。同时,各行业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如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依据农机行业试点县特点,将植保、栽培、农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指导小组,以指导小组的形式定期对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提高了技术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四是以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补贴试点为切入点加大技术指导力度。我部以100个科技入户试点为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工作。各试点县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秋季行动以及《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补贴试点行动方案》的要求,深入广大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增强了技术指导的力度和针对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项,就使示范户亩均节本增收达20元以上。

  五是强化工作协调和技术指导。我部科技入户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发挥协调职能,定期制定工作计划,督促建立省、县工作机构、首席专家间信息汇总和报送制度,形成了互动、协作的工作机制。目前仅部联席会议办公室和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就编发有关简报达160余期,并已建成各级专家组、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基础数据库。各行业首席专家按照统一要求,深入本行业试点县,进行了技术工作督导,开展技术培训,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

  六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点面结合的广泛宣传报道,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思路和做法已得到各级农业行政、教学、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普遍认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许多省、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认为,农业科技入户建立的新机制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推什么,怎么推,由谁推”的问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形成新型的农技推广机制。

  此外,还加强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今年我部各司局整合近2亿元项目资金向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重点倾斜。建立了首席专家责任制,通过各级专家组的紧密对接,形成了互相带动的技术指导链。建立了技术指导单位招标制和技术指导员招聘制,在竞争中对原有的农技推广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指导员实施包户责任制,形成了技术指导员与农户紧密的利益结合体。制定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初步完善了项目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

  据对全国100个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抽样测产和调查显示,科技入户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入户到田的快速通道,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通过工程的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奶牛、渔业、农机试点行业行政、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的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农业科研成果在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原始创新基地研发成功后,可较快地通过科技入户工程这一快速通道走向田间地头,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和效率。调查显示,100个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良种和技术入户率达90%。

  二是试点县增产增收明显。据20个收获冬小麦试点县数据显示,全部20052个示范户平均单产399.1公斤,比前三年各县平均单产328.2公斤增产68.3公斤,增幅21.3%;比去年各县平均单产350.5公斤增产47.1公斤,增幅14.2%;比今年非示范户平均单产357.8公斤增产41.3公斤,增幅11.5%。据对水稻、玉米、大豆试点县的抽样测产显示,水稻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27元左右;玉米单产提高10%以上,每亩节本38元左右;大豆单产提高11%以上,每亩节本23元左右。

  三是增强了农技人员责任心,工作作风发生根本性转变。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明确了农技人员工作职责和目标要求,农技人员有事可做,有事要做,职责更清了,责任心更强了。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通过项目补贴形式,弥补了农技部分工作经费的不足,重新凝聚了农业技术人员的人心,使广大农技干部从不得已的经营创收中解脱了出来,立足本职,服务于农民。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建立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监管,有效保证了农技人员入户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农技人员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四是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行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一项增产节本明显、适应区域广的成熟技术,但在许多地方还未推广,技术入户率不高。在今年的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中,技术人员不仅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对一些接受慢的示范户,技术指导员还亲自操作,手把手地教,后期又进行效果对比调查,使示范户心服口服。

  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增收有保障。江西宁都县为了提高水稻产业化水平,着力推广外引七号、天优998、安两优318、丰园丝苗等一批高档优质稻,并通过政府牵头,实现农户与县内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江西丰泽米业有限公司和江西光阳谷物有限公司的对接。全县30万亩优质稻全部实行订单预约生产,单价高出本地普通稻谷15%,科技示范户及周边农民发展优质稻生产增产增收有了保障。

  六是融洽了干部群众的关系,干群面貌为之一新。福建漳浦县的女指导员陈丽华巾帼不让须眉,不怕山高路远,翻越十几公里山路,把水稻良种补贴券、春播育秧技术资料等送到示范户家里,诸如此类的科技入户中涌现的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事例,都给广大农户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有的农户说:“农业科技入户不仅把科技送到家,也把温暖留在农民心里”。河南滑县贾固村的科技示范户李计堂深有体会地说:“过去种地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在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示范户’,种地还真有学问咧!……种地不相信科学不行,不能光看产量高低,还要看纯收入。没有技术员指导,咱还真不知道种地和做生意一样得讲经济效益。过去咱是上门求技术,现在技术员上门送技术,这样的好事咱咋不干咧!”

  今年初,针对春耕生产面临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的实际状况,农业部按照的重要批示精神,立即组织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并得到了充分肯定。农业部通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整合资源,强化指导,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增加资金投入,不少地方党政领导亲自调研,亲自部署;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扎实工作;财政、宣传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计献策、踊跃参与,使春季行动实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是对测土配方施肥的认识普遍提高。各地都把实施春季行动、抓好测土配方施肥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普遍认为这是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

  二是促进了对测土配方施肥投入的增长。认识的提高带来了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在春季行动前,全国只有吉林省政府对测土配方施肥每年提供300万元的技术补贴,而据各地上报统计,春季行动期间全国各地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投入达4118万元。更可喜的是,中央财政也在春季行动期间决定建立测土配方施肥补贴专项,今年即投入2亿元在200个县开展试点工作。这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全国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三是农民施肥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春季行动巡回指导组对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辽宁等5省区10县(市)40个村139个农户的调查,经过春季行动的宣传培训,在示范区有77%的农户不同程度地了解测土配方施肥知识,有40.3%的农民了解了自己种植作物最缺乏的营养元素,有25.2%的农民掌握了如何正确使用肥料,有61%的农民懂得了如果不科学施肥就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是探索总结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有效模式。积极探索总结适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测土配方施肥机制是春季行动的工作目标之一,通过春季行动我们总结出了当前最为有效的4种模式,即:“一张卡”模式、“站厂结合”模式、“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模式和“开方抓药”模式。这些模式的产生将为今后大范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春季行动中,全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示范县达到1020个,投入财政资金近1亿元,进村入户服务的技术人员15万人次,培训农民3000多万人,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亿亩,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70多万吨,节本增效65亿元。

  尽管春季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仍比较小,各地工作不够平衡,有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基础薄弱,普遍投入不足,全面推广这项技术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各级农业部门继续努力。为此,农业部在总结春季行动的基础上,从8月下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

  秋季行动的确定的主要任务是:免费为5000万户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建立核心示范区8000万亩,辐射带动2.5亿亩;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20元以上,总节本增效50亿元以上。通过秋季行动,逐步推动各方面提高对测土配方施肥的认识,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探索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以科研为基础、以推广为主体、以企业为纽带、以农民为对象的科学施肥体系,继续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促进秋冬季生产活动的开展。

  一是抓好示范带动。农业部在全国建立200个秋季行动的示范县。每个示范县建立示范农户5000户,带动5万户,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亩以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设立示范区和示范点,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带动这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主要是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通过技术培训,使基层农技人员准确掌握土壤测试、田间试验、配方制定等技术,提高技术指导水平。并将农民的培训作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重点,充分运用报刊杂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培训网络和地方广播电视等媒体,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施肥知识和方法,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三是完善技术体系。主要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等各方面的作用,整合力量,协同工作,强化基础研究,修订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完善不同区域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开发施肥新技术、新方法及配套产品,逐步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完善技物结合、连锁配送的技术推广方式,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工作。同时,农业部在“优粮工程”、“沃土工程”等项目中,加大对这项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各地通过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增置测试仪器设备,完善配肥设施条件,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段。

  五是强化肥料市场整治。主要是进一步加大肥料市场整治力度,重点对配方肥料、复混肥料、微生物肥料、叶面肥料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对肥料产品的登记证和包装、标识、宣传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同时,加强对配方肥生产企业的监管,推进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料。

  六是研究制定规划和有关政策。主要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测土配方施肥及科学施肥规划。同时,加强对测土配方施肥扶持政策的研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推进“沃土工程”的实施,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肥料生产、经销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通过加强立法调研,加快肥料立法进程,将肥料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目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按照我部秋季行动视频动员会议精神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方案》的要求,制定了本地区实施方案,正全面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据了解,河南省在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中,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000万亩,其中施用配方肥的面积500万亩,辐射带动1500万亩,并在该省推广“一体化”、“站厂结合”、“大配方小调整推广”三种模式。甘肃省、陕西省积极争取省财政测土施肥专项补贴资金,切实解决测土施肥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测土施肥技术,为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江苏省计划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不同作物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要求各地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方,做到县有千亩方,乡有百亩方,村有示范户,强化眼见为实的示范功能。江西省在春季行动基础上将全面开展“一五一”活动。辽宁省计划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1100万亩,辐射带动1400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8~10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40元以上,总节本增效10亿元以上。浙江省通过项目建设,加强测土配方施肥仪器设备及田间试验网络建设,各县已对资金使用情况做出详细计划。四川省计划制定配方肥产品登记的条件和资料要求,规范配方肥登记。福建省编制了《福建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规划(2006-2010年)》,争取列入省“十一五”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安徽省财政厅和农业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管理细则》,明确和细化了补贴资金项目的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等。安徽省还严格信息定期报送制度,要求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每2周将工作进度及开展情况报送省土肥总站,其他县每月报送1次。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实施方案中提出在测土配方施肥活动中大力推进有机肥料工作。

  近年来,我部积极鼓励各地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大胆创新。通过电话、电视、电脑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互联互动,以“三电合一”方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就是基层农业部门的成功创造之一。这对于推动农民急需的信息下乡进村入户,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意义重大。

  (一)利用电脑网络采集发布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通过农业部门信息采集渠道、涉农网站的互通互联、涉农单位信息交换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涵盖农业实用科技、农产品供求与价格、农村政策等信息的数据库,为开展电话语音服务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发布农产品购销信息提供公共平台。

  (二)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主要服务形式有两种:一是交互式语音自动查询。通过开设多条自动应答热线小时全天候服务,能够满足多个用户同时拨打,用户拨通语音电话后进入自动查询系统,逐层按键找到查询问题。有的地方对数据库信息进行了分类编码,农民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热线信息编码直接查询则更为便捷。二是人工服务。一种是固定人员接听语音系统服务(类似114查号服务)。另一种是由农村信息员、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在语音服务中心轮流值班,对数据库不易设定而用户需要了解的问题,通过人工热线及时予以解答。有的地方还配备了农业快易通服务专车,农业专家在必要时携带速测设备、技术资料或小包装农药等农用物资,随时到现场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三)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电话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制作各种科教片、宣传片、专家答疑等在本市电视台统一播放,扩大信息覆盖面。部分基层农业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制作中心。

  从总体上看,“三电合一”立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实际,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自动化手段与人工服务相补充,能够较为有效地满足当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需求。在实践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流通,增加收入。河北省藁城市岗上镇双庙村,通过在因特网上发布甜椒销售信息,吸引了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的客商,销售价格提高,销售数量增加,每亩增收500多元,种植规模扩大了近10倍。河南省陕县网上销售苹果、蔬菜等农产品,吸引了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25家客商,实现收入240万元。

  (二)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农民通过“三电合一”信息服务获取新品种、新技术信息,促进了农产品结构优化。河北省藁城市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大中型面粉加工公司建立购销关系,扩大了优质小麦种植规模。2005年全市优质小麦面积占90%以上,并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出口蔬菜、无公害甜椒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基地。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局筛选出的20多个种养业新优品种,通过“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在全市推广,有的已经成为主栽品种或当家品种,仅“百利”西红柿就推广500 亩,并且实现了订单出口。

  (三)方便快捷,应对迅速。“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能够提高农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04年初浙江省遭遇禽流感袭击,面对突发事件,省农业厅利用信息网站第一时间建立了《防治禽流感》专栏,并制作专题在电视台及时、迅速播报,对指导全省抗击禽流感取得胜利发挥了较大作用。今年4月16日(蚕豆采摘收购旺季),四川苍南县“农技110”热线,接到农民反映蚕豆基地出现大面积病害后,立即组织专家实地经诊断并教授防治措施,使病害及时得到控制,为农民挽回了经济损失。

  (四)整合资源,共享信息。通过“三电合一”形式开展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保鲜、储运、包装以及市场营销等信息服务的融合贯通,使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正在逐步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有利于满足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了部门间、区域间信息流不畅的问题。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试点工作的指导。今年,我部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从全国选择6个地(市)和50个县作为试点单位,从4月份开始已经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6月9-10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了座谈会,交流了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明确了下步工作要求。目前,我部正加强组织指导工作,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为全面推开这一工作摸索经验、奠定基础。

  (二)做好全面启动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创造条件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明年加大推进速度,扩大推进规模,全面启动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努力把市场产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初步考虑,2006年拟完成60个地(市)、250个县的农业110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范围将覆盖800个县,受益农户将达到5000万户以上。到2010年,力争累计建成“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点1000个。其中,地级150个,县级1000个,信息服务范围将覆盖2000多个县,受益农户将达到1.4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60%以上。

  (三)探索信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在推进“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的同时,对于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开展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协会(公司)+农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等多种服务形式,继续积极鼓励,热心扶持,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土洋结合”、“中西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

联系我们 / contact
开云官网登录平台
手机:13082705555(微信同号)

传真: 0543-4817168
地 址:山东邹平县 长山镇小牛村